欢迎来到中国农工民主党六安市委员会官网!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首 页> 文化园地>文化园地>【读中共党史悟思想体会】费程《百年党史六安“红”:于无声处听惊雷》

【读中共党史悟思想体会】费程《百年党史六安“红”:于无声处听惊雷》

日期:2021/7/13  文章来源:管理员  阅读次数:3次  [ 关 闭 ]

百年党史六安“红”:于无声处听惊雷

费  程

      2021年暮春时节,我们六安广播电视台策划组织了“百年党史六安红”大型采访活动。采访组从六安出发,一路向大别山腹地行进,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,寻访、追忆。在寻访的过程中,打开尘封的历史,回望战争的硝烟,探寻红色的基因,呈现“大别山革命”的牺牲和壮烈,作为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。

      纵观革命、建设和改革时期,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一百年奋斗历程。在皖西大地上,涌现了一大批“埋骨何须桑梓地、人生无处不青山”的革命豪杰。

      成功背后是必须被铭记和敬仰的付出和牺牲。在追寻的过程中,我一次又一次地为当年在皖西这片红色热土上前赴后继、浴血奋斗的革命者们深深震撼和感动。

      站在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的烈士名录墙前,那段“犹记当时烽火里,九死一生如昨”的峥嵘岁月,浮现眼前。

      在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,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时期,有10多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,有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1万1千余名,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。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人民的心里。

      这十万人的革命队伍中,他们有的活到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,但更多的人却牺牲在了革命的路上,他们没有留下后代,甚至没有留下姓名。这些人宛如泽被千里的淠河、史河水一样源远流长,是我们谁也无法说尽,谁也无法数清的,那些被写入《革命烈士纪念册》的仅仅是一部分,还有许多先烈我们至今仍然不知他们是谁,他们的亲人在哪里……

      一切的革命都是以红色为底色,是因为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染就的。近些年,六安广播电视台开展了大型宣传报道红色寻亲之旅——寻找革命烈士的后人,这既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,也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。

      在立夏节起义纪念馆里,馆长吕祥峰红着眼睛跟我们说了一段他不愿提及的历史。“大别山,峰连峰,出了个英雄周维炯。打入民团闹暴动,闹得满天红!”这是鄂豫皖边区流传下来的一首民歌,歌中所唱的周维炯是豫东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。

      周维炯被誉为“红军虎将”,是立夏节起义重要领导人之一,在建立和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过程中功勋卓著。1931年10月,周维炯、许继慎等一大批红军指挥员在苏区“肃反”中被错杀于河南新集,时年23岁。“他们都太年轻了啊!”吕馆长哽咽着说,“每次有参观者来,我都不愿意说他们牺牲时的年纪,我太难受了!”

      你能不为这样崇高的灵魂所折服吗?是什么支撑着他们?为什么当初的年轻人能抱有这么强烈的信念?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?革命者的精神对当下的共产党员和年轻人有着怎样的意义?在摩天大楼鳞次栉比、高铁奔驰四方、都市生活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的当下,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堂必不可少的人生精神与灵魂的洗礼课程。

      我在采访,我在发现,同时也在发问。

      真正的革命者,在生命的征程上,活着与死亡之间没有界线,只有一种神圣的“告别”仪式——这种“告别”,或许就是振臂高呼的口号,或许是仰望苍天的目光,或许是直面敌人的愤怒一瞥,或许是子弹射来依然顶天立地,长歌当哭。革命者之所以伟大,因为他们所有的努力、奋斗与牺牲,都是无私的,他们惟有理想和信仰。

      百年党史六安红,我们学习这段历史,用这些精神激励我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,立足岗位,多做贡献。革命者留下的精神,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遗产。传承和发扬革命者的精神,就是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的实质内容。

      我们要始终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,永葆初心,勇担使命,矢志拼搏,砥砺奋进,扎实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,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礼!

版权所有:中国农工民主党六安市委员会  皖ICP备10201416号-2
  地 址:六安市政务服务中心三楼 电 话:0564-3933607  技术支持:金蜘蛛网络